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化处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发改参考 [2014] 第4期(总第4期)

来自:站点 时间:2014-12-01 浏览:51字体大小:

 发改参考

[2014] 4期(总第4期)     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  主编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1

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 2

抓住转型机遇 提高地方高校竞争力…………………………………………… 5

地方高校如何在转型中华丽蜕变………………………………………………… 8

600多所高校转型职业教育 150多所地方院校已报名………………………… 10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成立……………………………… 11

600多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 高职院校或被淘汰………………………………  12

政协委员胡建波:地方性高校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14

厉无畏: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 21

地方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27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30

地方本科转型职业技术教育是另一次“院系调整”? ………………………… 34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35

人民政协报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行动 有观望 有担忧………………… 38

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建成知名应用型综合大学……………………………… 40

教育部:“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不准确………………………………… 41

转向应用:地方院校之惑………………………………………………………… 44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2014-04-28 03:30:36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郑州)

首席记者 李钊

本报驻马店讯42526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省内外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等领域的400多名中外嘉宾,如约而至驻马店市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作为常设性国际会议,论坛分别定于每年春季、秋季召开;以后每年的春季论坛,都在河南的驻马店举行。”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介绍:首届春季论坛,在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论坛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为教育改革而生。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

178所高等学校表示,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共识”发出呐喊,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发出期待: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

“共识”发出呼吁: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netease 本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

2014050911: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普通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面临哪些困难?国际上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人民日报刊发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重大改革。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通俗地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4月底,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型的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为啥要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之需,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需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广受社会关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即18岁—22岁年龄段的青年在接受各类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26%,进入大众化阶段,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

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说,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他举例说,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产教融合,把‘产’字放在前面,我很兴奋!”参加“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用友软件公司副总裁郭延生说,这表明政府和高校更加重视企业、产业的角色和需求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这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问题。

教育部有关部门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国家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相关。德国、瑞士、芬兰、荷兰等应用技术类大学多的国家,不仅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且失业率较低。

欧洲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一个自成一体的支柱,德国7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斯坦德大学副校长戴豪易克说,荷兰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美国24个州的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转型面对哪些挑战

观念和师资不适应,管理和利益需调整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各方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但是,转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其中,凸显的矛盾是观念跟不上、师资队伍不适应,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既得利益的阻碍。许多专家认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

观念的冲突来自多方面。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包括一些企业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

据参加“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业内人士介绍,对于转型,高校反应不一,“痛快”“痛苦”“彷徨犹豫”,这些态度都存在。他们为记者举例:一所民办专科院校刚刚升为本科,校长在学校大门口附近挂上一个“办成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大牌子,结果却受到校内众人的质疑:“都成本科了,还要追求应用型?”校长只得摘掉这个牌子。

观念不适应固然有历史传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距。观念不会凭空产生,它与目前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中专或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表现突出,完全达到了工程师的水平,可是仅仅因为学历低而不能评工程师。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非常普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国认为,在用人机制上,政府和社会尚未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仍存在政策性歧视。一些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宠爱过度”,而对职业教育却看不起、甚至漠不关心。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社会经济地位。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自己本身没有技术专长。这样的师资怎么适应学校的转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认为,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才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师资队伍的高端是校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应用技术、职业技术”这8个字不被许多大学校长所接受。

目前,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探索分类管理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大学。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分类管理大学的体制机制,比如,应用技术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这类大学等等。

应对好这些挑战,转型之路才可能通畅。

 

抓住转型机遇 提高地方高校竞争力

2014.04.21 09:4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陈佳琪

每逢经济结构调整,都会产生对新型人才与智力的大量需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部分工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沉重,制造业利润率下降较快,许多地方政府都在谋求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积极转变办学思路,增加社会服务职能,要在地方经济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有所作为,在造福一方经济的同时也提升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经济结构调整需地方高校助力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并确定了以增强内需拉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向高端价值链跃升等具体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在落实《报告》精神时,不可避免地会寻求地方高校的支持。

  首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这必将增加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报告》指出,今年要淘汰部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和海洋经济,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这一调整思路,一定会对相关领域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这也将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调整的方向。另外,《报告》指出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也将为这1亿农业人口顺利转变为城镇居民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保障。

  其次,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地方高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将成为调整的动力来源。《报告》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同时要扩大科教单位对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地方高校由于储备了丰富的科研力量,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因而是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第三,地方经济决策也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持。《报告》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将在行政体制、政府机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的改革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需要科学的论证与设计。地方高校在所属区域中,不但储备了大量技术力量,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与智力资源,这将为地方各项改革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美国高校服务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许多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加利福利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为主干建立了旧金山——帕洛阿尔托科学工业中心等。相比之下,威斯康星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更是多管齐下,并在办学思想上将服务社会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威斯康星大学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它在上世纪初制定的旨在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直接关系。20世纪初,范·海斯校长在谈到如何利用大学的职能为社会服务时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要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威斯康星思想在实施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传播知识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一般信息服务。

  专家服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学与州政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大学指派专家、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另一层次是如果社会确实需要,即使是最高级的教授也被派做巡回教师到农村、商店和工厂进行指导。威斯康星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加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这样,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人才。

  相比之下,我国地方高校多处于二、三线城市,在服务社会方面因地域原因,很容易在解决地方具体问题上有比较优势。

  强化高校服务社会职能需制度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谁能准确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直以来,地方高校紧紧追随重点高校的脚步,专注于在教学和科研两个领域中寻找优势,但与重点高校的差距却难见有显著改善,而且也渐渐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其实,服务社会一直未能得到地方高校足够重视,而这恰恰是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托。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职能,需要转变办学思路,并适时调整相应管理制度。首先,地方高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服务社会职能。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服务能力上。

  其次,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也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为进一步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高校应该把社会服务纳入教师的考核、评聘指标体系之中,将原考评方法由教学、科研两维度调整成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维度,这将能够更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进而也会激励教师从更多途径实现自身价值。

  再其次,高校应该与地方政府开展广泛合作,建立服务社会的长期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并不仅表现在一纸协议上,而应该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广泛、长期的合作关系。由于服务社会的具体途径多种多样,可供服务的领域也方方面面,因此高校与地方政府应该成立多个相关组织机构,并以机构为依托进行人员交流与开展深入合作。

  本轮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地方高校来讲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谁能率先抢得先机,谁就能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地方高校如何在转型中华丽蜕变

2014-07-11 13:33

来源: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梁 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今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作为广西第三所新建本科院校加入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在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该校在转型之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经验?记者75就此对该院院长易忠进行了专访。

  记者:对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您如何看?

  易忠:当前,广西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实施“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升级版”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有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我校也在延续原来专科教育积淀特色的基础上,早早开始了从理念到实际管理等方面的转变。

  记者:桂航如何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

  易忠:新建本科院校要打造出自身特色,才能形成办学优势,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社会认可。

  桂航实施“非均衡发展”和“协同创新”两大战略,形成了“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的桂航特色。目前,学校开设的15个本科专业,已初步形成机械与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类、自动化与仪器类、经济管理类等5个应用技术型专业集群,打造了广西唯一的航空航天类专业集群。

  记者:谈到航天工业,很多人都感觉是个“高大上”的学科行业,比较难接“地气”。实际上是这样吗?桂航如何在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之间找到契合点?

  易忠:航空航天属于高科技产业领域,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制造一颗卫星,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电子元件,也需要“螺丝钉”,还需要无线电控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一直以来,桂航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注重,多维度培养航天事业所需人才。升格为本科后,学校以“立足广西、面向航天、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为服务面向定位,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广西14个千亿元产业、10大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迫切需要。

  同时,我们根据目前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让航空航天专业技术能应用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记者:桂航如何在应用技术型本科建设方面着力?

  易忠:今后,学校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目标,全面深化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

  如我们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时能拥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本校的汽车职业资格鉴定站,从2006年至今,累计培训汽车维修中、高级技术人员1320余人次,毕业生获证比率达到96%

  再如,我们按照“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办学理念,建设了多个校企合作的特色冠名班。如与宝钢湛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宝钢班”,与深圳美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办“美鹏班”等,“订单式”为企业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了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记者:学校取得了哪些办学成果?

  易忠:目前,桂航已形成专业方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个性化拓展为主体的3大课程模块,实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是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院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精心培育了焊接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应用、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和智能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等3个创新团队,建成无人机遥感遥测实验室、航测与3G通信实验室等22个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赈灾救灾工作中。

  近年来,本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也多次被用人单位评为“优秀合作伙伴”。

  记者:能否给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提一些建议?

  易忠: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要找到本校的专业优势,确立学校发展的特色特点,根据学校特色、地理位置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方案。

  记者:作为一所大学的管理者和数学学科领域的专家,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的关系您是如何协调的?

  易忠: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都十分重要。校长责任重大,必须全局考虑,勇于担当;在教学和专业研究上,我一直要求自己不断前行,开拓创新。同时要做专业型的大学管理者,把专业的逻辑思维运用到管理方法上,使管理工作更科学;在学术科研中也需要借鉴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形成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前沿意识,这样学术研究才能做得更好。

 

600多所高校转型职业教育 150多所地方院校已报名

20140511 16:37    来源:大河报 

《经济观察报》510报道称,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但改革的更多细节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招考就是现在的模式。

  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国内将有16001700多所高等院校侧重现代职业教育,除了现有的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外,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也提到,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孙诚提出,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Y

  综合经济观察报、法制晚报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成立

www.jyb.cn 20130629 作者:张宝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本报天津628讯(记者 张宝敏)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今天上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了联盟和研究中心成立的座谈会,强调联盟和中心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有益经验,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对外交流与合作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持力量。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员单位,是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联盟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组织联盟成员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将纳入到教育部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理事会管理的教育科学决策研究中心体系内加强建设。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教育改革重点工作,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调研、深入研究、项目评估和战略咨询等。

    《中国教育报》20013629日第2

 

 

 

600多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 高职院校或被淘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442

“现在高职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本科院校转型后,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严峻,可能会淘汰一批高职院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张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再次引发各界讨论,包括地方本科以及高职院校。讨论的源头,来自于32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鲁昕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她还强调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要分开等系列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

  湖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往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

  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

  按照鲁昕的表述,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湖北一所三本独立学院。该校的一位参与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层面还没接到相关转型的文件,不过学校也一直在往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他看来,目前学校的光纤、通信自动化、电力等专业,跟华为、烽火通信(13.21, 0.02, 0.15%)等都有合作,所以就业率在数字上非常好看,相反其他一些应用性特色不是很明显的专业,就业率要弱很多。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则表示,湖北高校目前的职业化转型,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对其实行优先考虑照顾的政策。而民办的三本独立院校的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省里对其管理处于一种弱化的状态。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讨论,也引起了许多高职和中职老师的关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教师张冰感慨,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将会更紧张,另外准备高职院校往本科院校转型也会更艰难。

  

关键是方向

  “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长期关注职业教育改革,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改革议案。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是转为应用技术性本科院校,还是转为职业教育学院?”周洪宇分析,目前的说法还不明晰,关键是根据自身特色转型。

  他认为一般性的地方本科院校,没必要转到技术性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形成特色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院校,而非转到另一个轨道。

  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表示,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以荷兰为例,2011年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则达到46%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胥青山教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要分类型、分层次的,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过去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扎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出高端的人才。挂着所谓的高端人才的本科生、研究生,有的还真不如过去学得扎实的大专生。现在进行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应用型大学就应该是培养理论上够用、实际上具有比较强的应用能力的人才。

  转型探路

  湖北荆州一位教育系统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问题,一是师资问题,另外就是设备的问题;本科院校往应用型和技术性方向转型,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一些应用型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而目前这方面的投入并不高。

  他还补充称,目前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限,一方面传统观念,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另外职业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以地方中职为例,农村很多学生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中职,家长很难看到明显效益。

  在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配套方面,胥青山教授认为可以大有作为,问题是政府想不想做。有些学校在过去也做过相关的尝试,例如让发电厂、电网公司、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教师,把实践中一手东西带入课堂。然后让“从书本到书本,从家门到校门”的教师到实践单位去挂职锻炼,熟悉了解工程实践单位的情况。

  胥青山还表示,目前学校转为应用型大学不光是转制的问题,培养人不是换一个名称就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

  他建议,政府也要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学校可以建一些通用的基地,各校学生到训练中心来接受统一的训练。

  原标题:600多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 高职院校或被淘汰

  对于转型的具体实践,付卫东补充,目前一些本科院校定位不清晰,所以学生毕业后工作比较难找。学校在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也很重要,如果一窝蜂的调整转型,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前瞻性。

 

 

政协委员胡建波:地方性高校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时间:2014-01-14 11:22:08

西部网讯 1月13,陕西省政协委员、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教授做客2014陕西两会西部网访谈室接受专访,胡建波表示,他这次参加会议,带来的建议是关于推动地方性高校转型,胡建波认为大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大学,一类是应用型大学,而陕西的地方性高校应该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能表达、会思考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以下为访谈实录:

胡建波建议推动地方性高校向应用大学进行转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14年陕西两会西部网特别访谈室,此刻我们请到的这位嘉宾是政协委员、西安欧亚学院院长教授胡建波,胡院长您好。

胡建波:您好。

主持人:欢迎来到西部网,首先先要问您,这一次参加政协会议,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呢?

胡建波:我带来一个提案是关于地方性高校转型的这方面建议。

主持人:地方性高校,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胡建波:大家一提大学,基本上理解大学就是从事高深学问的一个地方,教育大众化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们又新开设了很多大学,大学的入学比例从我上大学的时候1%,到现在达到了27%左右的比例,所以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也开设了很多地方性的大学。那么这种大学,按照传统大学办学思路还在办,这跟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步调不太一致。那么,现在教育部正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的这样一件事情,今后大学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学术性大学,一类是所谓的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就是这两个,大学今后要分类。

主持人:要把大学分成两种,这样好处是什么?

胡建波:因为真正进行学术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学,这个比例其实在全世界来讲,范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那么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面,真正的做理论研究的大学,严格意义上是50所左右,中国现在大学大概2000所,如果把211大学确定为研究型大学,其他大学主要是从事应用,怎么样应用科学技术,怎么样应用新的管理经验来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而不应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大学任务发生重大变化。

主持人:是不是现在有一个现象,大学生毕业,虽然学了四年、三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感觉好像很脱节,没有学到实际可以用的知识,这个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现在大学的现状造成的?

胡建波:你说的太对了,比如你们从事这个工作,新闻记者、新闻编辑,这个全球第一所新闻学院诞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哥伦比亚市,是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很小的州。当时为什么这样诞生呢,当时在美国大学都要培养PHD的哲学博士做学术,编辑和记者是一个在当时的人们观点里面是一个干活的,一个新型的,比如说像网络写手类似这么一个角色。但一般的大学不愿意办这个,他要培养哲学博士、宗教学博士,以及或者科学方面、研究方面的人才。那么密苏里这一所普通的州大学在全美第一所开设的新闻传播学院,现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全美位居第一,一直多年来也是历史上第一所,它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时就提出来培养实际的记者和编辑,培养人的时候自己有九个媒体,一方面读书,一方面马上可以干活,干活回来再把你干的活当成作业交。所以应用型的教育诞生了在新闻传播里头实践教学,诞生了在全国第一所新闻学院。

所以这在西方国家大学是分类进行的,这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国家也有,但是没有像这一次这么明确,国务院把这变成一个国家的意志来推动,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学校之外,大部分都要围绕着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比如说从事你这一项工作的话,就要学习采访乐观一些技巧和方法,当然你写作的训练要有,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些新媒体,跟时代接轨的一些东西,以及跨媒介融合的一些内容,就是学习和你所做的是非常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简单说就这意思。这次转型就是推动陕西省地方高校向应用大学进行转型。

欧亚学院四年前已开始尝试 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主持人:既然说到我们这个专业,其实我们这个专业,进入这个门槛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很难,但是想要做好很不容易,有很多记者要经过十年,甚至更多时间历练才能成为优秀的新闻人。我知道我们欧亚学院也有新闻专业,是很著名的专业,在您的比较新的理念之下,我们学校有哪一些尝试呢?

胡建波:我们四年前把当时新闻传播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原来叫毕业论文,要写一些所谓的研究,我们在四年前变成做毕业设计,当时的第一期的时候让所有毕业班学生自己编一本杂志,当时这个数码印刷也开始了,要用数码印刷品上作业交,有的人编的篮球世界,有的编的茶,不同类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在编,这个时候一个总编应该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组织稿件图片怎么处理,平面如何进行设计,包括怎么样子做版,印刷,把所有一本杂志的流程全部经历一遍。后来我们更丰富了,开始做网站,或者做一个新媒体的营销策划方案,非常丰富。

这一项改革之后让我们毕业生非常受企业、行业的欢迎,觉得一谈什么都明白。所以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在毕业设计上做,实际上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课程设计也在改。比如专门开的如何制作PPT课程,如何应用Excel的表格来解决一些新闻的深度数据分析问题等这样最新的课程。

主持人: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比较新的理念之下已经开始动起来了,您刚才说的地方大学转型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现在明白了您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到推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步骤,你们怎么考虑的?

胡建波:这个推动呢,比如说我举一个非常近的,台湾叫职技大学系列,这个学校名称都叫科技大学,我们国家不一定重新改名,他们在教育部专门设职技司,这一类学校政府对它的评价评估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现在做一个记者采访,你可能希望升高级记者,到底以什么标准升,你就向什么情况发展,所以对大学指挥棒是评估的一套体系,有没有合作的项目,你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不是跟企业共同培养,有一些实验室是不是跟企业共同建设。另外,毕业的学生在企业专业的对口率高不高,要建立全新的一套评价体系。另外一个对大学特别诱惑的一件事,大学做的事希望得到激励,过去学术性大学里面办了专科升本科,本科想升硕士授位权,硕士授位权希望有博士授位权,在学术体系里按学术标准走。那么现在在台湾开始职业高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与工程硕士,以及最后的专业博士和工程博士,和学术性博士不一样。这一条应用型体系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博士全部打通。

所以,现在有一种说叫H型的教育,中间可以接轨,可以转,是一个大H,以前是小H。你上了职业高中,有幸上高职,如果再想上本科,可以抓到这边上本科,再读研究生,现在变成大H

主持人:大H和小H,从图形上感觉到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新的方式?

胡建波:对,比如像你来讲,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话,需要终身学习的话,可以在这个系列里可以进行终身进修和学习。

主持人:让我们学习变的更实用起来,而不是在我们的理念里边,把它学的更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胡建波:当一个记者不要在黑板上当一个记者,而是现实的场景当一个记者,然后回去做片子剪辑,还要考虑如何调查你这个片子的收视率,在市场如何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整个这一套系统,你干的什么就学什么。

培养能表达、会思考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主持人:从您刚才说的这些我感觉,您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特别注重实际性,那您能不能在这给我们分享一下您作为院长培养人才的理念是什么?

胡建波:我们自己提出的理念是,培养能表达、会思考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什么强调能表达、思考呢?表达能力已经提到非常高的地位。因为你的理想是一个知识经济工作者,工作成果不是让你在那加工出来一个什么零件,不是动手能力,因为我们是以商科文科为主的学校,那么什么是你的成果,你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作为领导者是口头表达能力。我估计你听了会很吃惊,我就问您管理者如何工作,我女儿有一次问我说爸爸你上班都干什么,我想了半天说上班就是说话,她说是不是,还干什么,我说还要听一些别人讲话,还干啥,我说偶尔写作一下,其实我上班的时候就是听、说,说占了很大一块,然后要听,偶尔写作。

那么,这时候你会发现我工作成果通过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当然现在有新媒体,有时候拍点照片发点图片增强效果。所以表达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点,表达背后靠什么,我不能瞎说,也得靠你的思考能力,所以这时候大学里开设批判性思维,如何表达,就是表达与沟通,如何听别人的意见,还要开写作课程,还要开Excel的表达方式。现在有微电影,每一个人可以拍微电影片子进行表达、沟通、传播,所以我们作为商科和文科为主的学校,我们强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可能打破了你过去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应用人才是动手能力是不对的,动手能力是工科,我们培养商科、文科就是表达。

主持人:您说的确实是,表达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凸显,过去说沉默是金,现在人们思想还是有了一些变化。

胡建波:对,沉默是金是中国传统文化来讲的内容,但是你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头,不是说不沉默,需要你沉默的时候就是要沉默,但是你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表达才知道什么时候该表达,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怎么样去表达。我印象很深,我看密苏里的培养方案里有一门课叫“劝导性信函”,说的非常直接。

主持人:怎么讲?

胡建波:很简单,比如说男孩子追求你,给你写一个微信来追求你,那实际上就是让你喜欢他,这就是劝导性信函,编一个广告出来,怎么让你买我的产品,这就是劝导性。另外,你仔细想想,当你向我提问的时候,希望观众关注的话题,不要有特别高深的一些东西,或者观众不太理解的东西你就不要问,这都是吸引观众来看片子,所以劝导性信函是在新闻写作里非常重要的,把这个问题说的很透。像作家不一定,作家是我心里想什么表达出来,作为商业传播的人员,你要引导别人关注你,来引导别人买你的东西,所以你是要劝导的。

主持人:描述的很准确,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我们要用我们的语言影响别人?

胡建波:对,所以还有一个词“领导力”,什么是领导力,过去说领导力就是当领导,其实领导力有最简单的解释,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让你当领导不是为了让你看起来很威风,作威作福,你带着别人实现目标,你这时候要会影响别人,所以这个领导力核心是如何引导他人,影响他人。这种环境下,现在很多领导作风很不适应,他说沉默是金,不苟言笑,照着稿子念就不会有多大影响。

主持人:该决策的时候就不应该思考了。

胡建波:还不是这个词。

主持人:我想到的是,有一些领导,当他该决策的时候,该说就要说出来,而不是做思考状,这时候不是一个领导应该做的事情。

胡建波:对,有点意思。

真正把大学变成应用型大学恐需十年时间

主持人:我们现在也了解了您这一次的提案,地方大学转型,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一下,您这个提案如果在我们当地去实行的话,大概要花多长时间?

胡建波: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因为大学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核心一句话就是“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从大学来讲,那么我们教师要发生变化,不能在黑板上讲如何采访,教师自己本身就应该会采访,或者请你一起带学生如何进行采访,最难做的是转变思想观念,还要跟企业一起合作培养人才。我们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有把万科物业管理十门课程引到我们课堂上一起做。我们和阿里巴巴合作,电商业务,很多传统企业对电商来了非常恐惧,希望来拥抱这个变化,但是不会,找我们,我们今年物流电商学院的话,在2014年估计有30个左右项目,什么意思,很多企业找我们,让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建电商的一套体系。

主持人:我们学校专业开设的很新?

胡建波:对,电子商务,我们开设很多年,跟阿里巴巴合作,都是阿里巴巴给我们的课程,培训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在阿里巴巴挂职之后做,所以我们专门有阿里巴巴的电商班,现在三年级了。

我们这时候帮助陕西的企业来建立他们自己一套电商体系,这就是完全跟产业融合到一块培养人才。

主持人:你们学校自己做的一些尝试,我的意思是这一次提案需要多长时间?

胡建波:没错,这个扯的远一点。真正把大学变成应用型大学,对我们陕西省来讲,我自己觉得初见成效需要十年时间,如果达到教育部的期望,今后就是二八比例分,20%是学术型大学,80%系应用型大学,需要三十年,但是现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这时候你对大学的记忆就发生变化了。现在对大学记忆就是老师在黑板上一讲,然后到最后学期底的时候,你突击一周就可以过,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我们这时候大学要改变,不会是这样,有很多过程考核,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出一个问题,说拍摄一个微电影,你们自己查资料去拍,拍完以后一个一个进行点评,点评完了进行修改再拍,整个两个月的时间拿出一个好的片子,这就是一门课程,这时候会学自己查资料,会跟别人合作,怎么处理音频问题,怎么样做一个构思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操心,围绕着你的结果进行学习。

为什么说这一件事情需要十年时间呢,因为我们传统老师完全做不了这样的事情,而产业界的人去到教学,有些教学规律也适应不了,所以首先需要领导者转变思想观念,其次下来是我们的老师,企业学习如何教育人,老师如何满足企业需要。学生也要发生思想转变,现在工作量大幅增加,也要转变,靠学习突击一点意义都没有,一周考核一次,要自己学习,现在有反转课堂,就是学生在台上自己学习之后给别人讲,给老师讲,老师说你对不对。

为什么要用反转课堂呢,因为教育学理论研究过,说继续学习是效果最差的,实践性学习效果不差,最好的学习是你给别人讲,当你说明天你要给别人讲20分钟的时候,你今天晚上肯定准备,这样印象最深刻,这样对学校物理环境发生变化,不能是排排坐的座椅,在线方式要发生变化,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进行讨论,老师培训发生变化,学校的产业要跟它融入,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我对这个问题,因为这已经是国家意志了,陕西省希望冲到全国前列,先是启蒙转变,真正初见成效需要十年时间。

主持人:虽然听起来时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且学校方面、企业方面都需要打破重建,要从头开始,如果现在我们不做这个事情,这样走下去大家都得死。

胡建波:我们不仅在浪费钱财,我们在浪费我们下一代人的生命,他们上了四年混了一个文凭什么也做不了,希望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两眼放光的,知道自己需求是什么,到企业单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我们要培养有很好的动机和态度,所以这对教育方面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主持人:非常高兴我们今天请到胡院长来到访谈室,给我们分享了他这一次在政协会上的提案,关于地方大学转型的一个提案。

胡建波:我再补一句,陕西省在地方大学转型已经落后,做的比较快的是沿海的省份,还有河南、重庆,以及辽宁这些省份,我觉得为什么我们落后,是因为我们学术性高校比较辉煌,这一次评院士,和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都位居全国前四名,所以对各个地市院校,包括民办院校虽然有支持,但是对他们的定位和发展重视不够,所以我们现在两条路都出现了,希望我们省委省政府能高度关注这样一种变化,观念上转变,支持这些学校转型发展,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主持人:虽然我们距离沿海落后了,但是只要我们现在注重这个问题,大家都来关注,开始做,我们也不算晚。

胡建波:没错,我完全同意,不算晚。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耽误胡院长会议内容,谢谢您。

胡建波:也谢谢你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传达这么一种理念,非常谢谢你。

 

厉无畏: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

发布时间: 2014-05-30 11:48:14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5月30日电(记者方政军)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厉无畏29日在2014中国(武汉)民办教育高峰论坛上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演说,认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增长。

    昨天,武汉工商学院正式更名挂牌,厉无畏和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原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友凡,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仇小乐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高校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并参加论坛,共商我国民办高校转型的发展大计。

    他说,学校更名,是学校新的发展起点,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特点,有助于培育学校的品牌特色和进一步促进内涵建设,有利于为湖北省及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今天论坛的主题非常重要,教育是发展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

    厉无畏在大会发言后接受了新华社和《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到中国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时,厉无畏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一支新生力量,民办高等教育在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民办教育在各级教育的在校生比例,学前教育达50%,普通小学为6%,普通初中为10%,中等职业学校为11%,普通高中为10%,高等教育已达22%。我国民办高校70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9%,在校生533万人。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地方本科院校为典型。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们每年从中高等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得到素质更高、数量充足的劳动力的支持,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7.4%,比2012年低了0.7个百分点。不少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有调查显示,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的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同时,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因而在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

 厉无畏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当然,从现实情况来讲,民办高校仍然处在求生存的困境当中,在求生存的同时谋求发展的机会,民办高校的转型与地方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困难更多,难度更大。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学校内部原因。

    他分析说,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主要是民办教育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性政策还没有很好的清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形成。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指导服务还没有真正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高职与中职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民办高校基本都是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学校内部原因主要有:一是办学理念上,部分院校还不是在真正办学,还没有树立公益办学的思想,急功近利;二是部分院校还没有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才是学校出路的思想和行动;三是学科与专业设置,民办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四是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当前多数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五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学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六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

    关于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问题。关键是要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教育内部正在逐步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但教育外部的法人属性、税费优惠、产权归属、教师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和法律障碍,导致事实上存在对民办教育的歧视现象。为此,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坚决消除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项歧视性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

    关于构建民办学校教师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这是核心。当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差距较大。所以,要逐步健全民办学校教职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使民办学校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教职工在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保障水平基本相当。

    关于加强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指导服务问题,这是保障。政府要加强民办教育规划制定、政策完善、标准执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服务,加强市场活动和民办高校的监管, 引导民办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办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厉无畏强调,特别是政府要为民办学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扩大招生自主权,提高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以经费保障转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三是以信息促进转型,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转型提供信息;四是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五是以试点带动转型,采用阶梯式分步走的方法,探索民办高校的多种转型路径。

    他认为,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响应转型发展: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公益办学的思想理念;二是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三是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四是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五是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可以采取多种转型路径。

    厉无畏肯定了中国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意义。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实现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情看,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需求,关键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进入到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面对高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调整发展格局和定位,在大力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和造就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使人才结构回归平衡状态。

    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青年失业率在两位数甚至20%-30%以上的国家,基本都是实体经济竞争力弱和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此,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体制、制度、结构的深刻变革,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发挥人才红利的作用,必须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建立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人力资源结构为重点,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学习,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承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面向区域和行业进行转型发展,这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举措、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环节。所以,民办高校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厉无畏提出中国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建议;首先要加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要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工作任务,今后要加快推进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二是健全政府扶持制度。要在完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形成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民办学校要摒弃家族式、家长式、经验式管理模式,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校长独立行使职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发挥督导专员的作用。落实民办学校招生、收费、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保障民办学校依法依规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四是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健全民办教育的管理机构,重点加强民办教育的质量监控,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财务监管,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实行年检制度,推行年度报告制度,开展办学水平评估,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办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营造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其次,学校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要牢牢把握建设应用技术型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坚定不移地承担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积累和创新的历史责任,努力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的路径,坚定不移地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式,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要牢牢把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为学习者创造价值这一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

 再次,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发挥支持作用。地方政府要把支持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作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科学进程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主动帮助学校设计转型发展路径,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地方的人才、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无缝对接,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

    第四, 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行业企业是高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评价转型成效的主体。行业要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标准,定期发布就业状况,参与课程改革,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到学校治理、管理、运行全过程中,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定制专业、探索双元制培养、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以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呼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实践,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院系兼职,支持在互利基础上实行技术和知识共享。

    第五, 希望共同建立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为转型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要按照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扩大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要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六,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对“十三五”规划编制作出了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十三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出发,以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提出“十三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制度安排。

    厉无畏最后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希望民办高校高高扬起立德树人、公益办学的旗帜。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作用重大、贡献巨大,尤其处在整个民办教育体系中的上位,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举足轻重。民办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起到强大的导向引领作用。希望民办高校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来,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第二,希望民办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质量立校,扎扎实实推进人才培养创新。民办学校面向市场办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质量之源。提高质量是民办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天,一批民办高校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特色,积累了经验,壮大了实力,是我国民办高校的排头兵、佼佼者。但还要加强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对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办得更有质量、更富特色,做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第三,希望民办高校始终坚持精诚合作的原则。今天,我们能够聚首在一起,是因为大家拥有共同的追求,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价值理想相互携手。

    他说,今天,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大有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的民办高校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协同创新,实现每一个青年的就业梦,实现每一个企业的人才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地方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20140915 18:31:53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王旭东

 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与体制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以产业研究院为龙头、创新园为平台、科研与人事制度改革为保障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方面有很多理论性、实践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探索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有效模式、构建促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立足行业、地方特点,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要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对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没有组建协调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没有建立起支持和保障社会服务的相应机制,致使社会服务的涉及面、水平、效益等都不尽如人意。北京物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产业研究院,搭建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管理机构。设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北京物资学院于2012年成立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作为管理、协调、配置社会服务项目、人员和资源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广泛开展对外联络,推动产学研合作;组织争取、实施竞争性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北京市及企业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服务;通过科研项目投融资、企业孵化等方式,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管理和服务;探索建立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管理。

  二是建立现代物流创新园,打造社会服务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北京物资学院成立现代物流创新园,积极争取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整合汇聚北京物资学院优势资源,将建成以现代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和高新物流技术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引领首都物流与流通产业发展,并辐射全国物流与流通行业的物流技术研发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基地。以现代物流创新园为基础,2013年学校获批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

  三是改革学校人事、科研体制机制,为社会服务提供制度支撑。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激励。北京物资学院对校内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主要举措包括:加大横向项目支持和奖励力度,激励教师面向企业尤其是科研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45岁以下教师没有企业挂职和横向合作研究经历的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根据社会服务的工作需要和工作绩效,拟在教师序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中设置“推广型”教授(副教授)。

  着眼社会需求,形成“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服务职能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学校在近年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使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积极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及企业共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以研究产业或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为使命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产学研长期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其运作方式为:企业与学校研究人员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所取得成果为双方共有。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地区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解决地区经济发展或企业转型升级中比较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二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更加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学校针对地方、行业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参加,其职能是保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符合行业要求,体现行业特色,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就业。

  三是全面开展“一来二去”,促成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一来二去”是学校探索社会服务与学校发展共赢的有效形式。“一来”即邀请业内专家、行业主管、知名学者、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二去”即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政府机构、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选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目前,已有近百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在学生中开展“走进中关村,学做创新创业人”活动。“一来二去”使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此外,我们还成立产业战略联盟,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举办产业发展论坛,传承引领行业文化。

  社会服务效果明显,有力推动学校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创新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及其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科研水平,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首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近五年(2009-2013),学校为行业、地方提供物流园区、商务园区规划、咨询或共建等各类服务达百余项。如通州区商务园区物流园规划,顺义区空港物流园区规划,等等。

  其次,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上,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设立了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专业方向;在课程改革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转型升级需求,调整课程方案,增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为此学校多次修订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需求,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被列为教育部本科专业改革试点,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再其次,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与行业产业和地区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横向题”大幅度增加。2005年至今,学校承担横向科研课题数量逐年攀升,同时促进了学校科研上水平,高级别、高水平的课题数目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连续两年翻番;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取得突破,科研基地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www.jyb.cn 20140428 作者:刘博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近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国内178所地方高校、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个行业企业,33个政府及相关部门,54位经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荷兰、芬兰、韩国等国的高校和行业协会代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主题,就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这次论坛广泛邀请国内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海外高校的代表,搭建了社会各方共议教育改革的开放性、国际化平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应邀出席开幕式,她赞赏论坛搭建了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主办者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

  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院士的呼声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朱高峰院士认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必须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动摇,要建立制造强国战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乔布斯不是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做好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高校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推进教育改革,紧密产学结合,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高校追赶、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

  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谭天伟院士在比较了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美国模式后,强调工程师教育要重视应用技术,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系统培养从低到高三个层次的工程师。现在中国工程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从校门到校门,自己都没有进过企业工厂,怎么能够胜任教学生工程能力呢?他认为,必须构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的期盼

  来自行业、企业的嘉宾们对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给予了热烈的回应,认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转型发展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认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陈建洲提出,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具有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岗位需求,尽快缩短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培养的周期。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认为,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是助推学校和企业发展双赢之路,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切实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助推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实现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双赢。

  三一重工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章建纯在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分论坛介绍了三一工学院在传统的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开创为现代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在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教育策略分论坛,腾讯副总裁马斌分析了高等教育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策略,探讨了新兴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后高校的变革举措。在用友高级副总裁郭延生看来,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企业正在进入校园。在不久的将来,将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以互联网模式运营为主导的人才生态圈。

  构建更合理的教育结构——教育专家的思考

  从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会的教育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史薇对中国与德国、美国、瑞士、英国等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进行了历史比对分析,提出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传统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认识局限,必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3名国外专家介绍了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校长彼得里·沃尔博士指出,应用技术大学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应用型研究和服务地区发展。印度迈索尔大学校长K.S.Rangappa认为,那些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大学才能够取得好的发展,而社会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的转移应用。

  多位专家对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议。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重点讨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提出转型发展要以专业和专业群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来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呼吁树立大职业观,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解决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和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体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确立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职能,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政、校、企之间信息沟通的机制和以评促建的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是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袁振国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八大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通过对全国40多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调研,指出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领导与决策机制的灵活性、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符合度等方面面临的不同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的行动

  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在论坛举办的地方与高校对话活动中,合肥市、许昌市、驻马店市、常熟市地方政府领导与合肥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校长介绍和分享了校地合作的收获与体会。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晓光评价: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并取得实效的合肥学院是合肥人民自己的大学,是培养合肥自己的工程师的摇篮。黄淮学院虽然只是一个刚满6岁半的本科院校,但在驻马店市市长武国定眼里,是驻马店的城市名片。据武国定介绍,驻马店市之所以能够吸引投资达30亿元的银泰电动汽车生产项目,就是企业看到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以来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介绍,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始终面向常熟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助推了常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不遗余力。许昌市委书记王清义说,许昌学院列入河南省转型试点高校后,市委、市政府一个月内就作出决策全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地方政府领域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只要地方高校紧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会赢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之路就越走越宽阔。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创新在路上

  论坛邀请了重庆、云南、安徽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交流了省级试点工作情况。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认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之途径,抓住了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关键、地方本科高校之内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精髓,应以此为主题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规划。重庆已建立起由6所高校组成、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转型发展高校联盟,明确了各转型高校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介绍了云南省创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计划根据滇西特色产业布局兴办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学院,实现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介绍,安徽省率先提出了应用性高等教育这一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此外,黄淮学院、浙江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10多所地方高校报告了转型发展先行者的经验和体会。

  与会嘉宾表示,这次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并表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记者 刘博智)

    《中国教育报》20144283

地方本科转型职业技术教育是另一次“院系调整”?

20140707 07:39:21来源: 新京报

 编者按:近期,关于是否将有数百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讨论不绝于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今后基本走向是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转型应该避免什么问题?是否会演变为新一轮院系调整?也许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些教育家的声音。

  近来,教育部官员提出,将数量众多的普通院校转为职业教育院校,并且也在考虑把部分“211”、“985”等重点高校包含在其中,“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何要转型?教育部官员表示,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乍看来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实际上并非这样简单。

  在教育史上,早就有教育家提出这种“适应论”,同时也有对此的批判。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适应论”主张,而赫钦斯则对这种主张提出批评。

  赫钦斯提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年一代适应他们的社会,不管环境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可悲的。

  赫钦斯认为,适应论至少是不适合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而且一直是个变动中的社会。七千万美国人今天所住的房屋不同于他们十年前所住的房屋。美国是技术改革非常迅速的最卓越的榜样。成千工人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消灭,被一天以前还没有想到过的别的职业所取代。”

  赫钦斯提出,适应论的教育倡导教育职业化,但学校的职业教育是没有效率的。“在战时我们了解到,飞机公司能在几星期内培养出飞机技工,比学校几年内培养出的更好。在学校里必然是由过了时的教师,用过了时的机械来训练学生。”

  显然,赫钦斯所想的,是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大学教育反对职业化,这是赫钦斯的观点,也是历史上许多杰出哲学家、教育家的共同看法。

  现代大学教育发源于德国。其指导思想,首先是康德哲学。康德提出:“人不应该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大师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德国教育家洪堡也指出,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通识性的修养,这是人作为人应具有的素质,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

  今天,我们有必要听听这些教育家的声音,不要让这次“转型”成为另一次的“院系调整”。

  (来源:微信号“教育思想网”,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唐晓敏,文章为节选)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http://www.workercn.cn2014-07-08来源:福建日报

 □俞国锋 阮晓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26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322教育部负责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

  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高校。为什么这些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 首先,转型是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端产业转型,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产业转型的需要。其次,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主要面临四个难点。

  教育思想观念难转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阻力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一些学校管理者或教师解不开的心结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地位问题。这类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原来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升级而来,在他们看来,升本后应该继续向着更高的硕士点、博士点冲刺才是学校发展的“正道”,担心转型为职业教育后学校又回到原来的专科。二是教师地位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其个体发展思路亦是以追求学术为主干线,而转型给教师带来的要求是偏向实践的“双师型”,他们担心自己成为“技师”而非“学者”。三是专业地位问题。主要是对学校一些传统优势学科的担忧,一旦转型将可能意味着学校对工科的重视与倾斜,其他传统优势学科很有可能逐渐没落,甚至被取缔。

  人才培养模式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是塑造学生知识、技能及其他素养的方式。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升本后向传统高校“取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学术型的专精,也无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难,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筋骨肉”。“筋”就是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都必须重新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案。“骨”是实践类教学场所与基地建设。“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三个方面都是理论探讨容易实际践行困难的事情。

  师资队伍难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在本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所求之“才”指的是博士、教授、学者、院士等,而忽视技术、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地方高校迅速扩张过程中,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 (毕业) 进入另一个校门 (工作),没有实践经历,这成了影响师资队伍转型的障碍。另一方面,学校制度层面缺乏有效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的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难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但是,能够真正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高校不多。虽然高校与企业行业间有共同利益存在,但由于各自在资本投入、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所以也存在较大的利益诉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仅仅依靠高校与企业行业双方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比如需要政府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需要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当这些都还缺乏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众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实质上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此,加快转型发展的现实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引领转型发展。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高校需要多管齐下,极力推进。首先,应开展以“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怎么办好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大家加深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克服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偏见。其次,邀请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行业精英来校指导,帮助拓展视野。也可选派人员赴国内外典型高校考察培训,即可增长见识,又可建立联系,为下一步合作打基础。第三,开展系列相关研究。组织教师科研人员设立课题,对转型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引领学校转型提升与跨越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转型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从制度形式上讲,应邀请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内容上讲,应重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目标大不相同,高校不能拘泥于通过传统课程的传授来达成培养目标。尤其要重视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建设,加强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助力转型发展。首先,要从制度建设下手。通过建立“双师”导向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职务 (职称) 评聘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事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保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以各种形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支撑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首先需要政府在办学自主权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配合,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可以直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这有利于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从源头上解决合作难问题;二是校企联手搭建实践育人创新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或科技产业园,既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是以企业为主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购买企业服务,由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定岗生产、企业管理、毕业设计等,高校按照培养质量付费。如果学生有创新性劳动成果也可以优先卖给合作企业。如此,才能构建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盟。

(作者单位分别为莆田学院、福建农林大学)

 

 人民政协报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行动 有观望 有担忧

20140423 07:31 | 作者:张惠娟|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4226,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高校转型的发言一出,立即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地方积极行动,也有高校犹豫观望,一些高职院校也有担忧。对此,有人呼唤完善政策设计,也有学者强调尊重高校自主权。

  201432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为75.8%。与此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面对“转型”,也有部分高校领导表现出足够的淡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办高校的领导表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学校往什么方向发展,我有自己的时间表。”

 

  本月24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将在河南驻马店召开。

  据会务承办方介绍,本次会议会场最多容纳530人,但距离还有近10天,报名人数就已经达到600多人。为了控制会议规模,会务组不得不提出限制条件:每个新建本科院校只能派一名代表参会,且对截止日期之后的报名不予接收。

  转型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和201432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不无关系。

  其实,关于地方本科转型的话题早就被提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3年6月28,在教育部推动下,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联盟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

  转型之路上,河北省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河北省高教学会秘书长、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胡保利反映,319,河北省教育厅召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座谈会,11所院校或独立学院的负责人召开会议,商讨转型大计。目前,河北省教育厅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探索高校分类管理,推动地方新设本科学校、独立学院和行业特色显著的工科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方向转型。

  一些学校行动得更早,已经初步摸索出一定的经验。

  早在2008年,安徽省部分高校就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盟员之间实行轮值主席制,抱团取暖,研讨应用型本科发展之路。在一些实践基地、选修课等方面盟员校之间互相开放,优势互补。

  作为该盟员之一的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成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后,便开始由农技师范型院校向农工见长、文理交融的应用型大学转变,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模、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探索。学校发展战略转型之后,工农学科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涌现一批双创应用型人才。据安徽科技学院高教所张宏喜老师介绍,2007届毕业生苗娟,在凤阳小岗村承包大棚种植双孢菇,引导当地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主动回乡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带领当地村民成立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两次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接见。

  但是,在尝到转型甜头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问题。张宏喜反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制约转型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的师资状况滞后学校发展需要。张宏喜说,学校专升本之后,生源扩大了很多,但教师的编制,还是升本之前的指标。我们渴求双师型老师,如果老师本身就只懂理论没有实践,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能否成功转型,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先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分析说,谈到转型,一些高校不愿意和职业”“技术挂钩,其实任何教育都带有职业的性质,医科大学、师范院校,何尝和职业没有关系呢?她表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倡导将职业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与职业紧密联系,成为一种平民教育,突破了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局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好,应用技术大学也好,本质上都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化,这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了制造业的知识容量,现代的制造业,更应称为造业,需要一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但是现在社会把职业教育矮化了,甚至谈色变。在她看来,这种观念若转变不过来,这条路就走不通。

  此外,经费问题也是制约学校发展最大的一大障碍。

  学术型大学强调大师,强调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引领。而应用技术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强调实践教学,这必然要加强对实验室、实训室、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大硬件条件的投入力度,培养成本必然提高。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无锡太湖学院高教教研室主任阙明坤反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捐赠还不多,融资渠道少,资金成为瓶颈问题。不少是民办院校,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不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阙明坤表示,学校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高校自身树立正确办学定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应用型科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之外,还有待于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目前,我们最期待对转型问题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张宏喜也期待学校的发展早日得到社会各部门的系统支持。

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建成知名应用型综合大学

发布时间: 2014-07-01 15:31:35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向朝伦  

近日,地处川南自贡的老牌本科院校四川理工学院,迎来了一位新校长——汪明义,在就职大会上,这位新校长阐述了自己多年来追寻的大学之道,掷地有声地承诺:把四川理工学院建成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全面增强教职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全面增强在校学生和校友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何实现这一承诺,记者就此采访汪明义。

  记者:教育部正在酝酿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你高调提出把四川理工学院建成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理由是什么?

  汪明义:在全国大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走研究型地方大学的路,已经很艰难了。在四川理工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把四川理工学院建成应用型综合大学,是我们的使命使然,那就是通过学术的传播、创新与应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在社会各个舞台上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校友们深深感知成功与母校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必须让教师发力,在各个舞台上展示成就,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会有更大的提升。

  当前,我们这所区域性的省属高校,还面临三个现实任务,一是要解决地方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中、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二是要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彰显思想库的责任;三是要为本地市民提供学习和再学习机会,最终为地方的发展提供包括思想、文化、人才和科技的支撑。

  记者: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你创新提出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办学模式,如何理解?

  汪明义:要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办学模式,在大学文化上,坚守大学文化的学术属性,大力营造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我们要用四川理工精神来追求学术的卓越,从而使大学文化的本质、内涵与自身的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在办学理念上,坚守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是当今大学最该坚守的办学理念;在制度建设上,坚守大学制度的现代性,创立能彰显教师个性的发展制度,特别是科学有效的职称评审制度。创立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成才制度,特别是要实施完善的学分制度;在办学实践上,坚守制度与实践的统一性,必须在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个要素的创新上着力,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

  记者:在先声夺人提出打造应用型综合大学之后,请简要谈谈如何努力达成愿景?

  汪明义:四川理工学院要走向应用型综合大学之路,要实施五大战略:治校理政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校地合作战略、校校合作战略。

  这五大战略,需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来实施,那就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抓手、以加强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未来,我本人将忠实履行高等教育法赋予校长的职责,按现代大学优秀校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一是千方百计地去发现人才;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办学资源;三是建立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有限的办学资源的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育部:“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不准确

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昨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由此意味着,部分传统的“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面临转型。葛道凯称,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

130余所高校提出转型试点申请

对于此前“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的报道,葛道凯表示,即将转型的并非仅限于新建院校,而是从现有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对于独立学院,如果它们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至于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

葛道凯补充,转型可以是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调整,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

葛道凯表示,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等学校将实行分类管理。

高考改革正在研究中

此前,“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类”的表述也备受关注。对此,葛道凯回应,“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总体方案,会择期公布。”

葛道凯介绍,根据去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有传统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考试招生、对口招生、技能拔尖人才招生、某些专业的长学制培养等6种途径。他介绍,通过传统高考升入职业院校的考生数量会逐步减少。

“去年高职总共招生318万人,其中144万人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非普通高考学生占到43%,高职教育的考试招生改革已迈出实质步伐。”葛道凯介绍,“下一步改革有两个明确方向,第一个就是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比例,本科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招生比例;第二个方向是要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

此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葛道凯介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面临同样难题。在国内,流失率跟地域性有关,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上海,几乎没有流失;西部地区,如陕西、新疆、甘肃等流失率稍微高一些。

针对就业准入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两类,一类是准入类职业资格,涉及到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职业工种,它的前提是要有法律法规依据。近年来,不少行业和单位一直要求增加持证上岗的比例,但有些行业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下一步要加快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研究制定职业资格目录,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业资格予以取消;第二类是水平评价类,将进一步减少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取消一批职业资格,坚决杜绝乱考试、乱发证的现象。

教育部已注意到“工士”学位

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身着学士服,拿到了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学位并非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暂不具备学位效应。就连学位发起人、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也表示,学位只是学校自我尝试。

“工士”学位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但按照现行《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并不包括工士。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

葛道凯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工士”这一学位。他说,学位制度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学位办已经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下一步会加快进程。

观察者网综合《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报道

 

转向应用:地方院校之惑

2014-2-2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教育部作了分类办学的顶层设计,但辅助性的评价体系、拨款体系还是科研型,这会严重挫伤地方院校转型的积极性。转型后社会的评价,上级职能部门的考核,财政经费的划拨,学校的管理、排名问题,政策上的区别等,现在尚处在探索、尝试阶段。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面对就业、财政等因素,一些地方院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社会发展至今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似乎越来越不靠谱。

 近日,科学网博客上围绕着“学历与致富”引发了一番争论。人们在感慨为什么越读越穷的同时,也为穷亲戚子女的高考志愿填报支招。

 科学网博主林中祥是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任,他的建议是报考“应用型专业”。他说服亲戚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毕业后工作好落实;二是提醒无官无权无势者,慎报某些专业。“尽管(应用型)专业听起来不漂亮,但如今亲戚家子女的工作、收入不用愁。”

 事实上,发展与就业紧密挂钩的应用型专业,已成部分高校改革的大势所趋。教育部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体现了当下的哪些需求?转型中又存在着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呢?

 谁来挑应用型专业的大梁

     泛泛地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有工科专业,广义上都可归为应用型大学,但这类院校并不在此次教育部要求的范围中。

     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叶高翔表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中的工科专业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科技前沿、着眼于未来的重大应用,如受控核聚变、纳米科技等。“此次所提的转型应用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近期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

实际上,此次地方院校的转型并不是教育部的单方面要求,而是面对着就业、财政等因素的倒逼,一些地方院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999年至今,全国新增本科院校300余所(截至20135月,共349所),均按照学术型高校的模式建构,办学定位与重点高校并无实质差别。在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的背景下,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显。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中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77.7%,低于重点本科的80.5%、高职的91.9%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叶高翔说,“这说明高校办学对社会需求度的针对性不强,企业的急功近利行为也助推了地方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滑。”

     此外,地方院校陷入的财政困境,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的生均培养费用在10~40万元左右,国家平均的生均拨款约为14000元,而河南省的生均拨款仅为12000元。

     刘广明指出,后者收入能力有限,后者的生均拨款想要办出高水平的大学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学校的财政收支平衡,还会导致大班教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及专业滥竽充数、取消实习实训等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为频繁发生。

 转型的三大误区

     虽说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但一些地方院校在转型中依然心猿意马。

 一位地方工科院校教师告诉记者,在教育部没有强调转向应用型之前,学校的口号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的口号并无二致;今年改为“建设高水平的工科类的应用型大学”,似乎终于意识到不要盲目追逐科研。

 追求高大全是地方院校发展中的“常见病”。叶高翔指出,有些学校的水平跟“211工程”高校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甚至在某些办学重点领域已超过了一些“211工程”高校,“让它们转为应用技术大学,难度较大”。

 而追求高大全的代价是牺牲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表现为地方院校对科研的过分热衷。刘广明举例,如果一所高校只有一个博士点,一年仅招三五人,它注定是赔钱的,又怎么可能加大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

 如果说工科院校有大量实习实训基地,方便转向应用型高校,那以文科为主打的院校,学分多在课堂体现,转型又该何去何从?

     叶高翔认为,文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没出路的说法是一种误解,“文科院校甚至在文化创意、文化传承、中华艺术等学科的应用化建设上比工科院校更有潜力,重在寻找突破口”。他举例说,贵州有一所文科院校在校内设工艺美术大师岗位,为学生传授手工艺,把地方上濒临失传的文化历史、工艺美术传承下来,最后带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将中国文化融入产品是打开国际销路的重要途径,而要承担这一任务,地方文科院校大有可为,也是主力军。”叶高翔说。

还有一类是走“中间”路线的地方院校——一方面知道转向应用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假想还有其他出路。叶高翔表示,此类学校多半认为“现在的日子还好过”。其实,倘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由上级分配生源指标,靠教育质量、就业质量、社会认可度参与招生竞争,那么,许多水平不高的地方院校将面临极大困难。

 误区“不可避免”原因何在

     然而,地方院校在转型中陷入的误区,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又是“不可避免”的。

刘广明认为,高大全地方院校的出现,体现了政府投资、大学评价、项目评审分配都是以重大科研为导向。“有了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实验室,才能争取到更高端的科研;反过来,有了高端科研才能去申请更高一级的实验室。互相需要的科研机制促使高校必须往上走,否则办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上升瓶颈。”

     在他看来,一些大学排名也搞坏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它们鼓励规模庞大综合的学科、追求高质量论文,根本上是以科研为基础,而非以人才为导向。“不重视高校评价,招生、领导评价就会受影响,不追求高大全,高校评价确实上不去。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大学校长特别关注大学排名的内在原因。”

     实际上,地方院校校长们的担心不止如此。“校长们最担心的是,走错一步无法向师生交代。”叶高翔坦言,尽管大家都看到转型的方向是对的,但走哪条路和当下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譬如,转为应用型高校,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么今年引进的教师结构就要发生变化;可是在年度考核和社会评价时,又要问该校今年引进了几位教授、博士等,学校又该怎么回答呢?

     “转型后社会的评价,上级职能部门的考核,财政经费的划拨,学校的管理、排名问题,政策上的区别等,现在尚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这一过程毫无疑问伴随着地方院校的种种担心。”叶高翔说。

 也正是因为相应配套的改革迟滞,使得“当下应用型高校建设中最明显的不足是人才培养模式模糊”。

 刘广明表示,突出的表现在地方院校网站上众多实习实训基地,沦为符号化的宣传物,学生往往到基地里逛了一圈就回校了,并不是实在的重要培养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聘一名让学生有收益的企业讲师条件较高,将学术型讲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短期内难以实现。

 呼唤配套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系列连带的动作,不是增加、减少这样简单的问题。”叶高翔说。

 1960年,美国加州高等院校规划把加州的大学分为加州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大学三个类型,同时确立了不同层次大学的拨款体系。中国高校今日面临的改革也是如此。

叶高翔表示,眼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上级部门应对分类管理与考核、专业设置、专业学位授予、经费支持等关键问题上有明确导向,使地方院校通过政策导向逐渐明晰改革的方向。

 刘广明提醒,在分类办学的理念下,必须注意分类拨款、分类评价制度和机制建设。“教育部作了分类办学的顶层设计,但辅助性的评价体系、拨款体系还是科研型,这会严重挫伤地方院校转型的积极性。”

 他解释,每个项目背后代表的是一笔经费,现在的项目评价是所有本科院校一起参评,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自然无法相比,“如果不划出一定比例来评价应用型高校,高校间必然还会落入争夺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窠臼”。

     对于课程体系上的改革措施,叶高翔建议,应用型高校聘用双师型教师,上级主管部门应解决企业讲师授课资格的问题,经过一定的上岗培训合格后,给企业讲师颁发双师证书,以保证他们上课的合法化。而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刘广明则建议参考德国大学的职业人才培养,利用法律制度、规定保证企业乐于接收人才来实习实训。

     在学位设置上,叶高翔认为,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招收应偏向应用型高校,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应该有明显分工。“应用型高校必须坚持与当前技术应用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并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这也是与高职院校的重要区别之一。”

  原标题 [转向应用:地方院校之惑]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3698
版权所有: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研究生工作处)     备案:湘ISO60001备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