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化处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在服务地方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来自:站点 时间:2021-12-10 浏览:13字体大小:

 

在服务地方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厦门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风景    黄如欣,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主任技师,管理学博士,享受政府部门特殊津贴。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卫生系统优秀回国人员。曾任厦门市卫生部门主要领导、党委副书记、书记、党组书记、兼任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代书记;厦门市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作为课题负责人,取得六项科研成果,撰写著作二本,在国家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NASBA技术在控制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的应用研究》课题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专访。其主持研究“厦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全国“十佳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运用,个人也荣获推动中国卫生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和2010-2011年度中国医改新闻人物奖。    2014年6月,国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因此,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更好地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厦门理工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典型,主动思考如何建设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并积极进行系列探索和实践。    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战略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个新兴事物,会产生各种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对于升格不久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及其师生而言,更是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要转型?转什么?怎么转?转型会不会降格,发展职业教育会不会重新回到高职层次?会不会成为一场“转型运动”,造成新一轮同质化发展?转型如何保持传统优势,激发新活力?部分高校和教师对于要不要转以及怎么转曾抱观望态度,思想认识不统一,目标方向就难以明确,实践行动就不能实现同步。    如何才能统一认识?毛泽东同志曾有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赶驴上坡”——前边牵着鼻子,后边甩着鞭子。办学治校也是如此,既要牵鼻子把方向,也要甩鞭子给动力。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要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如今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分类发展的局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必然的时代选择,是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办学实力的内在需求。    回顾我国各行业办院校或城市大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几乎都具备行业性(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典型特征。厦门理工学院作为地方举办的应用型高校,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不是转方向,而是转路径;不是转回高职专科的原点,而是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改革的精神、思路和举措,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是要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技术研发、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同时,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较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与本地研究型大学、部委属大学、省属大学、地(市)属大学与民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共存发展,面临着办学竞争和资源争夺的不利局面。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宜走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条“难以企及”之路,也不适合走综合型高水平大学这条“常规”之路,而应走面向地方、面向产业、面向应用、办出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新型”道路。    凝练学科方向 建设专业集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宜与本地高水平大学在学科专业上展开全面的布局和竞争,而应发挥“后发优势”,在全面把握地方产业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及其需求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地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其品牌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厦门理工学院采取了“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和应用的文科”的学科专业定位。    首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技术发展趋势,凝练学科方向,开展产业应用型技术研究。对学科实施分类建设管理,对亟需发展的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学科以实际的产业研究项目为支撑,使其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基本对应区域产业发展,并以学科方向和领域作为引进专业师资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制造业领域,学校重点发展与机械(车辆)、电力电气、光电、新材料、信息、建筑等产业相关的学科。同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突出凝练符合地方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研究方向:在汽车产业,依托金龙客车、龙工等本地汽车制造骨干企业,着重开展客车整车设计与安全性研究,以及工程机械及特种车辆的研制设计;在电力产业,依托ABB等跨国电力巨头,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主导产品领域开展设备研发和检测;在光电信息产业,依托宸鸿科技、冠捷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光电系统集成、电子封装、平板显示器、光电器件与工艺、光电信息材料、薄膜材料、硅材料、微纳加工、LED照明设计与驱动电源、硅薄膜太阳电池等领域开展研发;在新材料产业,依托厦门钨业等行业领先企业,重点在钨铝箔、新能源材料、稀土材料和半导体、功能橡胶和高性能纤维等方面进行科技研究;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立足于地方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倾向于信息安全研发设计及大数据服务;在城市与交通建筑产业,专注于化学建材、住宅产业化建筑技术、风工程技术以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工程的计算、检测、监控等领域的研发创新等;在服务业领域,优先布局发展与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会展酒店、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等产业相关的学科与方向。    其次,大力建设专业集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应用性专业,必须从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谋划、调整和布局,既立足于对接地方产业职业群结构,又要考虑相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即由一个基础性主导专业和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与之关联共生的几个应用性专业组成专业群,专业群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培养资源共享、专业氛围营造以及各专业师生群体的相互影响、和谐发展。学校紧密对接厦门及周边区域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光电信息、新材料、城市建设与环境、软件与信息服务、设计艺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等专业群,涵盖了工、理、经、文、管、艺等学科,逐步形成“强工程、大文化”的专业布局。    此外,学校围绕专业群建设,联合闽西南产业企业,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以及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同时积极开展相关产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贴近企业实际 力促教师转型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转型。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其培养能力和服务能力还难以适应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继承下来的师资队伍具备明显的教学型特点,科技服务能力偏弱;另一方面,升本后,各高校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和学术能力,注重从国内甚或国外重点大学引进博士、博士后,他们接受了研究型大学系统扎实的学术训练,思想活跃、知识系统,为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大多是在研究型大学接受的教育,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沿用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的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较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意识弱,尚不具备专业(职业)实践动手操作技术与能力,甚至从思想上轻视、行动上排斥企业实践。而且,单靠高校自身的师资能力提升依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厦门理工学院花大力气改造和提升教师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应用型研究能力,同时整合产业企业专业人才资源,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举措,制定实施激励专任教师赴企业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技服务的配套政策。建立以科研成果、贡献为导向,科学、规范、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多层次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产业人才的价值;对高端创新型人才或特聘岗位人员尝试年薪制;修订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增强人才科技创新的动力;制定实施横向项目研究成果的评价办法;修订出台了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办法,明确了专利与知识产权归属以及科研成果分成制度,引导教师面向产业企业、立足应用、着眼成果转化,开展应用型研究。    通过与产业龙头或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创造机会把教师“赶”到企业去,以尽快实现教师的转型。学校要求每位专任教师须制订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个人计划,教师在企业的实践经历、面向企业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和成果直接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对教师服务企业的年限、服务成效、教学工作量分配、科技服务补贴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新进应届硕、博士毕业生一年内必须在其对口或相关专业的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工作,两年内必须到社会、企业锻炼。学校先后邀请100多名企业高管、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和职业导师;规划实施“532人才结构计划”,即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超过50%,具有企业工作和工程研发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30%,具有海(境)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超过20%。事实上,教师赴企业实践和服务也是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适应过程。例如,自学校与宸鸿科技、冠捷科技集团等产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后,为了推进合作,双方随后组团互访进行项目对接洽谈,洽谈直奔主题——听听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需要解决,看看学校能够提供哪些科技服务。当企业的“绣球”不断抛来,而教师能够被“派上用场”,那种“被需要”的成就感让教师们收获意外惊喜。    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整合产业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吸引产业技术专家来校讲授、兼职或者联合实施科研攻关项目;瞄准厦门及周边区域主导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联合企业技术力量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导向,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应用型师资等。    政产学研联动 提升服务能力    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紧密合作中,高校科研院所是互动中心,高校积极联动各方充分发挥作用的角色意义重大。如果在社会需求、人才培养、高校办学之间找一个交集点,那么这个点正好是产学研合作。厦门理工学院通过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与行业企业与地方的紧密合作,不断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和优势。    为了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学校一方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组建利益同共体。学校先后与触控科技巨头宸鸿科技集团、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集团、LED芯片研制领头羊台湾晶元光电等龙头企业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实际项目入手,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办专业,共建学院、科技园区和研究机构,推动协同创新、人员互聘、技能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推进企业需求、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校产对接,相继制定并实施《服务厦门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计划》)、《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下文简称《纲要》),学校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深化山海统筹、区域统筹,优化资源要素区域整合,培育新的块状经济”的发展要求,落实厦门推进“山海一体、江海连城”大海湾城市战略,主动走进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四地的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以及各类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专门人才和智力服务。为了落实服务计划,学校每年公布具体的服务项目计划,列出学校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科技服务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广而告之”,主动邀请企业“点菜”。    与此同时,切实加强校地互动,为服务产业搭建平台。学校在积极开展闽西南四地产业结构与布局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与厦门、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共享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厦门市(集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龙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24个省市重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带动各辖区内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公关、课题申报、专利应用等产学研合作。近一年来,学校已有近百个合作项目在各地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签约。    在政产学研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和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也将得到逐步提升。例如,年前我们和宸鸿、冠捷等龙头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的合作课题才开始不久,企业就觉得老师们提的一些建议或发现的问题,对企业确实有帮助,企业因此提出设立研发基金和加入校董会的设想。我们认为,老师不要老想着从企业得到什么,要更多地想我们能给企业什么,只要你有能力给他,企业一定会回报你的。    此外,学校通过与国内外各高校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先后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海外合作院校在厦门成立“中加联合膜技术教学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陆续开展了厦门城市污水处理、抗震减灾、鼓浪屿申遗等应用研究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同研制出“金厦一号”电动导缆车,并在台湾投入使用,这是两岸合作开展的首个产品类科研项目,在两岸获得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效益;随着福州地铁、厦门地铁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学校开始将目光瞄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欧盟轨道交通委员会中仅有的高校机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成立了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是福建省首个联合外国高校成立的轨道交通研究机构;去年6月,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展开科研合作。    回归大学本质 培养“对口”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落脚点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人才。要培养“对胃口、上手快、后劲足”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学校提倡的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好高质量的人才,不是为了科研而搞科研。一线教师要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相长,在教学的同时提升教能。学校认为,要让用人单位(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就要让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专任教师把学生带到企业和就业岗位一线去。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采取“3+1”——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跟着老师到企业去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用企业真题,邀请企业一线专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真实的产业技术环境中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选取优质高校、品牌专业开展合作,引进合作高校的优质课程,由合作高校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新举措。学校先后与美国等1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49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国内7所高校合作开展“第二校园交流”项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议培养人才。    伴随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回归,社会监督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治理更加侧重过程管理,更加看重办学效益与效能的提升。因此,高校当务之急也要适时调整内部治理体系和评价标准。比如办学要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各专业能力标准,明确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要求,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分和成果的认定制度,体现学生成果认定的多元性。打破学生唯卷面考核的方式,可采取企业工程现场考核由企业岗位技术人员给成绩,或者实行项目考核由项目负责人给成绩的方式等。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抢抓机遇,转型提升,刻不容缓。厦门理工学院在地方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办学保障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在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功崇唯志,业广唯勤,接下来我们将沿着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既定目标,积极利用厦门经济特区、福建自贸区和海峡两岸的战略发展优势,立足高校四大职能,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抓手,深入推进学校的转型、改革、发展,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黄如欣)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3698
版权所有: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研究生工作处)     备案:湘ISO60001备     后台管理